苏教版六年级语文上册习作6 介绍家乡的名人,具有奉献精神的古代名人及其事迹
苏教版六年级语文上册习作6 介绍家乡的名人
顾炎武(1613—1682),本名继坤,后来改名绛,字忠清。他是南直隶苏州府昆山(现今的江苏省)人,著名的思想家、史学家和语言学家,也是明末清初三大儒之一(与黄宗羲、王夫之并称)。顾炎武在青年时期曾参与昆山抗清义军,但失败后幸免于难。他漫游南北,屡次拜谒明陵,最后在曲沃去世。康熙年间,他被推举为鸿博,但他坚决拒绝了。顾炎武的学习主张是“博学于文”,同时强调“行己有耻”,将学术与实践结合,著作丰厚,包括《日知录》、《音学五书》和《亭林诗文集》等。
家族风波:在崇祯末年,顾炎武的先祖及兄长相继去世,正值吴中大旱,他无奈之下将祖产田800亩贱价典给昆山富豪叶方恒。同时,家族内部因争夺遗产而生乱子,顾炎武曾几度遭受洗劫。后因躲避仇敌,顾炎武改名为商贾,开始流亡生涯。在隐居期间,他心系故国,关心抗清斗争,希望能有施展报国之志的机会。
顺治期间,顾炎武多次拜谒孝陵以寄托对故国的思念,最终决定变卖家产离开,从此不再返回故乡。此后,他游历了多个省份,结识了许多志同道合的朋友。晚年定居陕西,因黄培诗案入狱,又在朋友的帮助下获释。孔子的忠诚之心体现在他拒绝清廷的职位邀请,而是在妻子去世后献上悼诗,表现了他坚定的忠诚。
顾炎武提倡的“行己有耻”强调以廉耻之心约束自己的言行,认为只有明白羞耻和责任的人,才能称得上真正的士人。他同时强调学术应与实践结合,便于实现理想,并未停止对社会的考察,促进了清初实学的新风。
在音韵学方面,顾炎武研究了古韵,发展音韵学的理论与实践,为后来的研究提供了基础。着重分析了古人的韵部划分,其研究成果列于《音学五书》之中。
孔子打齐国的背后
孔子被认为是一位和平的智者,然而他在鲁国当大司寇期间也曾杀人。当他意识到齐国内乱后,提出伐齐的建议,并希望借此警醒鲁哀公。他分析齐国内忧,认为鲁国可以趁机出兵,但鲁哀公因国力对比犹豫不决,最终没有采取行动。孔子的建议实际上是对权臣的不满,他希望借此表明鲁国的危机,达到提醒鲁哀公掌控权力的目的。
古代李代桃僵的故事
古代有许多舍身救主的故事,其中曹洪为了救曹操,愿意牺牲自己;祖茂为保护孙坚而英勇赴死。岳钟琪在征讨叛乱期间,以“李代桃僵”的方式成功地使叛军降伏。许多古代名人都展现了为国家和君主付出的精神,这种奉献思想也深深影响了后人。
关于“秦桧”的古诗词
秦桧作为历史上负面形象,所作的诗中表现自我,他的对比和反思也成了后代人咏颂的主题。古代诗词则高度赞扬了忠臣,例如岳飞、韩世忠等人,同时也批评了秦桧的腐败和误国行为。
具有奉献精神的古代名人及其事迹
如岳飞,他自小受母亲教诲,报效国家;大禹三过家门而不入,致力于治水;墨子为阻止战争奔波不息,苏辙则为兄弟相救,直面危险。这些人物体现出奉献精神的重要性,成为后人效法的楷模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