向家民,明末对抗八旗军缺钱,为何不向地主官僚要钱,向平民征税

揭秘1880年民间专家组会诊慈禧太后前后

光绪六年(1880)春,中俄两国因交涉收回新疆伊犁,局势剑拔弩张,危机四伏。而慈禧太后却因病缠身,几乎不理朝政,太医们的治疗效果始终不佳。

最早记录慈禧太后生病的,是军机大臣王文韶。他在二月初二日(3月12日)的日记中提到:

“入对一刻许,慈禧太后圣躬欠安,召见时慈安太后在座。交看药方并谕知病状,意甚焦急。盖缘思虑伤脾,眠食俱损,近日益不能支。”

翁同和的日记中也提到慈禧的情况:“夜不成寐,饮食少,面色萎黄口干;多步履则气怯心空;郁闷太息,肩重腰酸,饮食少味,心脾久虚等等。”

二月初八日,翁同和特别写道:“自初二起召见办事,皆慈安太后御帘内,十余年来此为创建也。”

当时的朝廷大臣们开始酝酿请民间医生来为慈禧太后治疗。左庶子张之洞在给军机大臣李鸿藻的密信中提出:“西圣病体未愈,尚医万不可恃,可否商之诸邸,驰召良医数人来都,以备参酌。”

张之洞列出了几位知名的医生,包括费伯熊、马佩芝等常州人;程春藻,安徽人,也被推荐。张之洞建议:“姑举数人,此外如有知名者,无妨多召数人。”

在清朝,外廷通常不干涉宫廷事务,因此慈禧太后的病况只在极小范围内公布。张之洞在此事上敢于发言,体现了他对慈禧太后的关心和对朝廷的忠诚。最终,另一位大臣宝廷上疏请求召集中外名医诊视慈禧太后,得到了太后本人的同意。

光绪六年六月初七日(7月13日),上谕发布,各省应尽快推荐医士到京,确保太后能及时接受治疗。

最终,八位从外省推荐的医生相继来到北京,为慈禧太后进行会诊。医生们的意见不尽相同,慈禧太后要求他们保持个别意见,每天只宣三四个医生上班,形成集体会诊的模式。

几位医生的到来,不同意见让太后享有多样化的治疗方案。此次治疗中,马文植、薛福辰、汪守正等医生,成为了最关键的治疗团队。

慈禧太后因牛蒡、吉林人参等药物而“精神顿健”,甚至因为大怒处理了干预的护军,历史上称为“庚辰午门案”。然而她的健康恢复,主要归功于她缜密的听取各方面的建议。

最后,光绪六年末,慈禧太后康复,清廷对各位民间医生给予了褒奖。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