“寻找乔丹接班人:篮球传奇的传承与挑战”

寻找乔丹的接班人是一个历史性的特殊事件。这一过程有些类似于1990年代中期,NBA在失去乔丹后陷入巨大真空时,各球队和球迷们显得手足无措,急于寻求替代者。就像小龙女离开杨过后,他四处寻找白衣女子,却最终遇到了陆无双;又如陈建斌失去了纯元,只能找个甄嬛来解闷。

随着乔丹两次复出,球迷逐渐接受“迈克尔确实已经离开”的现实,因此情况有所好转。然而,“乔丹接班人”这一概念并不一定与打法相关。当年虽然希尔和便士的风格都与乔丹相差甚远,但他们仍被视为可能的继承者。而科比尽管其打球方式更贴近于乔丹——这点连他本人也认可——但当科比崭露头角时,并未享受到希尔或便士那样迅速获得“接班人”称号的待遇。

回顾1990年代中期,那时候迫切寻找“乔丹接班人”的大背景可见端倪。在1980年代,由魔术师约翰逊和拉里·伯德拯救了NBA,他们所带来的商业价值不可忽视。从1979年的六十多万美元到1992年伯德退役时工资已涨至300万,这就是经济实力背后的真实反映。例如,在1987年的总决赛上,凯尔特人与湖人的对抗吸引了2412万观众,而前一年同样是在总决赛中的观看人数仅1443万,可见二位巨星之间竞争之激烈。

然而,当时间来到90年代初,总冠军争夺战由公牛队与湖人成为焦点,也正是在这样的环境下,我们看到了新的传奇出现:迈克尔·乔 丹。他在93年前三连冠期间,总决赛平均收视率达2721万人,其中最后一场比赛甚至高达3210万,这是他的魅力压倒了一切,包括之前的大牌明星。一旦他选择退役,其影响立即显现出来,就在那个秋天NIKE股价瞬间跌掉4%。

NBA随即进入了一个充满挑战的新阶段。尤其是94年总决赛的时候,仅1725万人观看,第七场赛事的人数还不到前年半。因此,在这种情况下,对于新面孔(例如格兰特·希尔)寄予厚望成为下一任领军人物似乎成了一种病急乱投医式的方法。媒体频繁将这些年轻才俊标榜为未来希望,即使实际上他们并没有展现出完全能够取代伟大的能力。同样地,还有另一位探花选手哈达维,被认为可以传承火炬,也是因为外形、身材等因素而非真正实力所在。

其实,自从93年之后,不论鲨鱼奥尼耳还是巴克利、大梦,都依然活跃着,以自己的表现在联盟内占据重要位置。但NBA却始终渴望看到那些具有市场潜力的新星站出来填补巨大的空缺,因为对于以往代表性角色定义,比如“两米左右飘逸摇摆人”,这个审美标准根深蒂固。此外,更何况伴随气氛紧张的是,一旦消息传出关于迈克归来的风声,全美掀起购票热潮,无数粉丝愿意为了期待重温昔日狂欢而疯狂抢票购买。在此情境下,可以想象当他说出“I AM BACK”那刻,会让整个美国兴奋异常,从各大电视网报道该事件,到国家领导人为此庆祝增加就业岗位等等都有发生。


通过不断变化的发展历程来看,每一次尝试找到合适候选人的努力都是一种探索,同时也是行业内部的一种自我调节机制。但是直到21世纪,与过去不同的是,当科比凭借自身努力取得成功且模仿着曾经偶像技艺精髓,再度赢得荣誉及关注度,那么围绕“谁会成为篮球界下一位神话?”的问题讨论开始减少。不再是一味追寻某个固定模式,而更多体现个人特色发展以及时代变迁给运动员带来的机遇变化。所以说,此前因刚丢失顶尖明星造成极强的不安感,如今终于平息下来,让体育世界迎来了全新的篇章。